汽车行业也要“反内卷”了!3月30日,“国家发改委不点名批评某些车企”的话题登上热搜。
据央视新闻报道,在3月29日举行的2025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我国汽车行业无序竞争的问题比较突出,有的企业不惜牺牲利润抢占市场,虚假宣传恶意抹黑等现象也时有发生。不仅短期内造成行业利润下降,长期下去,还将影响技术创新、产品的质量安全,削弱产业的竞争力。
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首次突破千万辆大关,出口量首次跨越200万辆,但光鲜数据下隐藏着危机。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会长肖政三曾表示,如今国内汽车市场间零售额与零售量之间形成了鲜明反差,相应企业赤字经营风险正进一步加剧。
这种“增收不增利”的怪象,折射出部分企业“以亏损换份额”的饮鸩止渴策略。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企业将精力投入营销话术的“军备竞赛”,某品牌宣传的“全场景智能驾驶”实际仅覆盖高速场景;某车型承诺的“15分钟快充”在低温环境下缩水50%……这些行为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更扭曲了市场公平竞争环境。
当下,无底线价格“内卷”作为刺激汽车销量的手段已经逐渐失效,产生的负面效应远超预期。汽车经销商普遍反映企业经营已经进入本世纪以来最艰难的阶段,持续承受着来自供需双侧的重压。
事实上,真正的竞争不是价格战,而是技术创新的马拉松。
一汽集团攻克发动机缸体0.015毫米加工精度,打破国外技术封锁;比亚迪的研发投入比利润还高,换来刀片电池全球装机量领先的回报,印证了“技术投入即护城河”的商业逻辑。全球竞争格局更倒逼创新转型,当欧盟反补贴调查剑指中国电动车,当特斯拉储能超级工厂落地上海并投产,产业竞争已演变为“技术标准制定权”的争夺。
历史的镜子总能照见未来,回望中国光伏产业的涅槃之路,从“双反”重创到隆基、通威领跑全球,本质是完成从“产能扩张”到“技术引领”的蜕变。今天的汽车产业正站在同样的转折点,唯有将“内卷”的精力转化为创新动能,才能打破“低价低质”的诅咒。
(大众新闻·风口财经评论员 白菊)
编辑:刘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