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拥有网商超73万家,95%以上都是民营企业,带动就业超215万人。如何更好发展重庆网商,一直都是重庆着力研究的课题。重庆网商产业园是重庆首家通过民营经济盘活“闲置房”,打造“数字经济产业楼宇”的代表,这里通过跨境电商、直播电商、数字文创、智慧物流等电商新业态,构建起了“孵化+培育+赋能”全链条服务体系。近三年,园区企业年商品交易额平均超30亿元,年增幅超16%,成为重庆电商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
在重庆网商产业园的物流基地,平均每天有30多万件货品从这里发往全国各地,它占到了全重庆发出总包裹数的25%。每一件商品的背后,就是一家一家的重庆本地网商民营企业。

这个总面积达6万平方米的仓储空间,只是重庆网商产业园服务当地网商的最后一个环节。

在位于重庆市江北区观音桥一处商业楼宇,是现在重庆网商产业园的运营基地,这里曾经一度被闲置了6年的时间,从2012年开始,当地通过政府引导、行业协同加企业主体三位一体的模式将这里进行了整体打造,如今,6万平方米的运营空间,已经累计吸引了550多家电商头部企业及上下游配套企业入驻。

产业园里很多电商企业都在进行直播带货,这里有一家在园区孵化了两年的服装网店,他的老板是一名90后,在网商产业园以低于市场40%的价格租了这间500平方米的直播间和陈列区,去年他的年销售额已经达到了5000万元。像这样的每年营收超5000万元的企业,园区已经培育超过20家。

为了更好培育入驻的企业,产业园还引入了专业的人才服务公司,为园区里的电商初创企业提供人才培训,随着产业园的壮大,这家本土培训公司也在跟着发展壮大,每年培训各类电商人才达到了3500人,如今形成了楼上培训完、楼下就开工的人才输送格局,真正实现了上下楼就是上下游。

此外,为了破解初创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产业园还联合江北区政府、银行机构设立了“电商成长贷”,以“数据信用”来替代抵押担保,仅去年就为园区企业放款超3500万元。如今,园区已经形成了包括服装、家电、玩具、食品、文化娱乐等各种类型的企业。这里也被评为全国第二批“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和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一次性带动就业超3000人,平均年产值超30亿元,累计税收5亿元。

为了更好地助力园区电商企业发展,重庆市商务委还会联系各大运营平台,定期组织本土达人专场带货、网商企业人才培训、电商资源对接、网货培育沙龙等活动,为园区内的企业赋能助力、拓宽销路。近日,这里做完一场名为“爱尚重庆 播动四季”的直播带货活动,货品主要是重庆本地的农特优产品,今天,这些货品就会从重庆网商产业园物流基地发往全国,而当货物经过到件扫描仪时,客人的手机上将会收到一条短信:“您的货物已从重庆揽收”。希望越来越多的本地民营企业的商品从这里发往全国各地,送到千家万户手中。
“超常规”举措增强企业发展信心
如何让民营经济步入良性循环成长的一个“快车道”,重庆结合实际拿出了一系列真招实招,把铁路修到企业门口、通过社交媒体向企业家精准投送政策,一系列“超常规”举措的背后,是超常规发展民营经济的决心和态度。
今年年初,在重庆永川区的全国最大中高端皮卡车生产基地,第100万台整车顺利下线。在这里,每72秒下线一台皮卡车,每2天就可创造3个亿的产值。但在近两年,这家企业也有着发展过程中的“烦心事”。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党委书记 王炳江:之前我们生产的整车需要运到80公里外的火车站,这样交通物流成本高、距离大、安全压力也大。永川区政府了解到这些情况之后,主动协调相关部门,比如铁路、物流,现在铁路线修到了我们公司门口,我们生产产品可以直接在这装车,运输距离短了,生产成本降低了,我们的发展信心也越来越强了。

这家民营企业负责人说,现在企业发展速度很快,生产要素的保障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永川区不仅帮助他们高效完成土地平整、承台施工等基地建设工作,还从物流运输、人才匹配等多方面满足企业需求。如今,在这家龙头汽车企业的带动下,当地聚集了54家具有行业领先地位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实现了发动机、变速器、车身、底盘、电子电器5大核心零部件齐聚。

永川高新区管委会主任 陈小武:我们把企业是否舒心、满意、有效益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首要标准,想尽一切办法全方位保障。比如说我们在水电气和人才保障方面,让企业在整个生产经营中,要素上成本有所降低。

除了要素保障,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也离不开精准的政策支持。在重庆涪陵区,当地畅通企业便捷获取政策的渠道,整合各个行业领域企业,发起微信群,“点对点”发送优惠政策信息,实现精准匹配推送惠企政策超5万条,政府部门“一对一”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答疑解惑。

万凯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轮值总经理 邹旭波:过去我们通过关注政府网站、行业协会信息以及相关的公开报道,来了解相关的政策信息。现在不仅仅节省了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关键是政策的匹配度更高了。走上了良性循环成长的一个“快车道”。

就在上个月,重庆市出台了《打造民营经济发展高地若干措施》。针对民营企业关心的要素保障、增强动能、权益保护等方面,重庆结合实际拿出了一系列真招实招,为民营企业渡难关、稳发展送上“及时雨”。
让企业“找得到人”“办得了事”
营商环境,是民营企业扎根、发芽、成长、壮大的重要土壤。重庆现有民营经营主体367.3万户,占全部经营主体的97.8%。作为全国首批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之一,重庆市加快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努力成为西部地区营商环境排头兵。
现在,重庆各地正在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为目标,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全场景政务服务新体系。在重庆九龙坡区,当地搭建了全市首个“亲清联盟”政企平台,让政府和企业面对面协商交流,企业“找得到人”“办得了事”成为常态。

重庆精准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 周正军:我们的研发资金出现了5000万元的缺口,当时的情况就是我们要暂缓一部分研发项目。我们向平台反映了我们的情况,平台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帮助我们对接了几家国有投资平台,很快完成了5000万元的股权投资基金的到位。有了充足的研发资金,加速了我们的研发推进。

重庆九龙坡区“亲清联盟”负责人 文明:“亲清联盟”平台,是为政府部门和企业之间交往,提供了一个阳光平等的交流空间。
在重庆铜梁区,当地上线“入企一码通”微信小程序,在30余个涉企部门、54家企业试点入企排队预约机制。如今,“入企活动单次不超过2小时”“同部门检查间隔不小于1个月”“进一次门做多件事”成为常态,把“有求必应、无事不扰”服务要求落到了实处。

铜梁区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 滕长宏:最大的转变是,由部门主导的入企活动,向企业主导的入企活动转变,由企业去自主决定进入企业活动的时间,给予企业充分的主动权和决定权。
亲而有度,更要清而有为。近年来,《重庆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等10多部法规规章的出台,严格规范了涉企行为,提高了涉企执法效率。“有求必应、无事不扰”,成了重庆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的重要目标。

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法规处副处长 林春桃:接下来,我们将聚焦防范化解与市场有关的腐败风险和不正之风,深入推进清廉市场建设,着力推进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构建、畅通市场准入、提升服务效能、推动公共资源阳光交易、打造“信用重庆”升级版,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真正把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下去,让民营企业定下心、有信心。
责任编辑:朱锦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