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符百科

AI“复活”缅怀逝者 暗藏哪些风险?

时间:2025-04-05 14:29:00

央广网北京4月5日消息(记者汪宁)清明节前一天,浙江嘉兴的朱女士在某电商平台找到一商家,提供了逝世母亲的照片和一些信息,委托商家使用AI技术制作视频,“复活”了去世多年的母亲。朱女士说,视频中,母亲的容貌再次出现眼前,并对她说着一些鼓励话,虽然这只是一个虚拟的视频,却让她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

今年清明节期间,利用AI技术“复活”亲人再次成为热议话题。近日,记者调查了解到,在多个电商平台,只需输入AI“复活”关键词,就能找到大量相关商家和方案,仅需一张照片和文字信息,即可实现让照片中的人动起来,不仅开口说话,还能复活原声。售价从几元、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

清华大学国家信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清华大学计算机系人工智能通识教育(AIGE)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东称,AI“复活”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模拟生成逝者数字形象的应用,通过输入逝者的图片、视频和文字、声音资料,生成具备逝者特征的数字形象。该技术初衷是帮助人们缅怀和纪念亲人,通过模拟生成数字形象实现音容再现,满足人们与逝去亲人再次见面的渴望,提供一种具象的追忆方式。

然而,王东表示,技术的温情背后也暗藏争议,甚至带来隐私泄露和侵权的风险。需要明确的是,对技术应用和人机边界的把握始终是关键,相关部门需加强监管,避免技术滥用。

逝者家人:让人在情感上得到一定满足

不久前,山东青岛市的刘女士说,出于对已去世奶奶的思念,她提供了奶奶的照片和生前一段语音,起初她只是尝试AI“复活”,没想到却收获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温暖重逢。视频中,熟悉的声音在她耳边响起,就好像奶奶还在身边一样。“有人可能认为这是一种虚假的安慰,会让人沉迷于过去无法自拔。但是,正是因为分别如此痛苦,才需要一些安慰和情感寄托来帮助我们更好地走下去。”她说。

刘女士也表示,虽然AI“复活”视频让人在情感上得到一定满足,但真正的治愈还是来自内心深处的自我修复过程,而不是外部手段的介入。

与此同时,河北衡水市的于先生和来自山西临汾市的郭女士均表示,出于对逝去亲人的尊重和传统,他们不会选择用AI“复活”亲人。但是,他们对此做法表示理解,因为AI“复活”能为生者带来心灵慰藉,重振生活信心,让思念有处表达,发挥了技术的积极作用。“但应理性看待这项技术,既要珍惜它带来的正面影响,也要警惕潜在风险。”

六六(化名)是一名AI技术爱好者。近两年,他利用AI帮上千人“复活”亲人。他表示,输入一张已逝亲人的照片和一段生前的录音,不但可以让照片动起来,还可以模拟亲人的声音和语气讲话。如果生前的视频资料更丰富,还可以定制亲人的“数字人”,他希望能发挥技术的正面作用,用这种方式更好地疗愈有需要的普通人。

人工智能专家、中国电子商务专家服务中心副主任郭涛表示,“AI复活亲人”现象的兴起,得益于技术、心理需求与社会趋势的共同推动。在技术上,深度学习、NLP和GANs等AI技术的成熟,使语音、外貌和对话模拟成为可能,且商业化服务价格低至几元,形成了情感消费市场。在心理层面,人类对亲情延续的渴望,尤其是丧失亲人后的心理创伤,促使技术成为情感代偿工具,帮助生者缓解思念之苦。在社会趋势方面,殡葬行业引入AI数字人服务,电商平台推出低价套餐,加速了技术的普及。这一现象既满足了人们对科技进步的好奇,也探索了生命、记忆与情感之间的深厚联系。

郭涛说,在此情况下,用户心理也呈现显著的双面性。在积极层面,技术为丧亲者提供“未竟对话”的情感出口;在消极层面,部分用户陷入“虚拟依赖症”,过度沉溺虚拟互动导致现实社交障碍,更有不法分子利用AI伪造亲人影像实施诈骗。这种心理本质是人类对亲情延续的本能渴望,却也暗藏逃避现实、混淆虚实的风险,需警惕技术从“情感桥梁”异化为“心理牢笼”。

商家:“AI复活亲人”产品标价低至几元钱

据了解,当前,一些殡葬服务公司正利用“AI创造性内容”的风口,把对逝者的爱和怀念转化为数字产品,使家属能够与逝去亲人的数字化形象进行对话,帮助他们在悲痛中找到一丝安慰。多地陵园也引入AI技术“复活”逝者,使亲属与AI数字亲人实现实时对话。

电商平台上的AI“复活”产品服务和商家(央广网发 图片来源于网络截图)

在多个电商平台和社交平台,AI“复活”已形成了一门生意。记者以AI“复活”为关键词,在电商平台进行搜索后,部分商家展示了多种“AI复活亲人”产品,这些产品包括图片、视频等,价格在几元、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

据商家介绍,消费者只需提供一张照片即可,对于视频语音,可由客户提供,也可由商家提供。一些商家还出售“AI制作代复活亲人视频教程”,或者备注“收徒”,并标明了“短视频新赛道轻松火爆全平台副业项目”等字眼。

记者发现,在一些短视频平台,也出现类似服务。在一些AI“复活”内容和商家视频下面,不少网友留言表示愿意花钱购买这项服务,并纷纷下单。

有AI“复活”教程被售卖(央广网发 图片来源于网络截图)

王东介绍,AI“复活”亲人背后的技术原理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个性特征提取,二是生成式音视频模型。“个性特征”是指人的脸部和声音特征,这些特征可以区别不同的人脸和不同的声音。生成式音视频模型基于这些个性化特征,加上所有人共有的动作和发音内容,就可以生成惟妙惟肖的视频和音频,将人的个性化特征和共性化的语言动作进行分离并重组,这是AI“复活”亲人的基本原理。

王东表示,如果让亲人和人对话,那就需要应用语音识别和语言理解能力,这种能力目前已经比较成熟,特别多模态大模型技术的发展让这种对话能力变得越来越强大。

郭涛介绍,当前新技术路径按复杂度与成本分为三级:基础层利用AI开源工具实现照片动态化,收费几十元甚至低于10元,但效果生硬;进阶层结合语音克隆(需60秒以上音频)与虚拟形象驱动,收费500-2000元,可实现简单对话;高级层依托大模型训练构建数字人交互系统,需1分钟视频及生活语料,收费超万元,能模拟逝者“记忆”并进行深度互动。不同层级技术的成熟度与成本差异,形成了从基础到高阶的服务矩阵。

科技博主黄海峰说,目前,虽然AI“复活”在语音合成上可打造高度逼真自然的声音,图像生成可呈现逼真的动态人物形象,对话交互能模拟特定人物语言风格对话,但在复杂逻辑和深度知识上尚存不足。合适的深度学习算法只是起点,还需要专业团队进行针对性调优。

专家:AI“复活”面临伦理和法律双重挑战

据此前媒体报道,一些网络博主使用AI技术“复活”逝世明星的做法引发争议。郭涛表示,AI“复活”现象带来了伦理和法律的双重挑战。伦理上,未经授权的“复活”可能侵犯逝者人格权,尤其是公众人物易被滥用。此外,虚拟形象与逝者真实意志的冲突,可能模糊生死界限,引发身份认同问题。法律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九百九十四条规定,擅自使用死者肖像需近亲属同意,否则需承担民事责任。传播平台也需对侵权内容承担连带责任,但当前标注规范执行不足。同时,构建数字人涉及大量敏感信息,存在泄露风险,且用户与数字人交互产生的行为数据可能被不当利用。

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嘉潍律师事务所赵占领律师表示,AI“复活”主要涉及到民法典所规定的肖像权以及声音相关的权益,那么自然人在已经去世情况下,其肖像和声音的利益由其法定继承人来继承,也就是说,未经其法定继承人的同意,不能使用AI软件或其他方式去合成其肖像或声音,否则构成侵权。此外,平台商家未经他人同意将他人的AI“复活”资料案例,作为展示宣传使用,同样构成侵权。

赵占领还表示,使用AI合成的图片或视频进行诈骗,还涉及刑事犯罪。对于这种情况,一般受众和用户可能很难辨别真假,因此群众更需警惕和防范,如遇到类似借款等请求,一定要通过可靠的方式进行核实验证。

王东认为,AI“复活”亲人展现了AI技术的强大,也是AI技术正面应用的一个典范。然而,同样的技术如果不当使用,可能还会带来极大风险。首先,有不法分子可能会用虚假生成的音视频进行勒索、诈骗,会给受害人带来经济损失。比如,2020年,一家英国能源公司的CEO被虚假电话欺骗,他当时以为是在和德国母公司的老板在通话,但对方其实是用了声音转换技术变了声音的骗子。这通电话让这位CEO被骗转账22万欧元。

其次,虚假音视频也会侵犯个人隐私,损害个人名誉。之前有报道称韩国多个女性公众人物的脸部被替换到色情视频上,这些视频被广泛传播,导致受害者遭受严重的心理伤害和名誉损失。这类虚假视频不仅侵犯了个人隐私,还会对受害者的生活和职业生涯造成巨大冲击。此外,虚假音视频的传播还可能引起社会混乱。比如有人伪造公众人物的讲话视频,传播不实消息,引发混乱与恐慌。

如何面对虚假音视频泛滥成灾现象?

王东表示,伪造音视频资料对人来说很难判断真假,但也并非无迹可寻。最有希望的方式是用AI对抗AI,用人工智能技术来检测音视频的真实性。例如,可以通过识别图像或音频在细节上的失真来判断视频是否合成。比如,清华大学和北京邮电大学合作的一项鉴伪工作,通过考察音频和视频的同步性(如嘴唇和声音是否匹配),也可以将一些伪造视频检测出来。面对虚假音视频的泛滥成灾,多个科技公司和研究机构正在研发和推广鉴伪技术。

王东称,除了技术手段,加强公众对虚假信息的认识也很重要,要提醒公众不要盲目相信网络上的视频和音频信息。此外,防范音视频伪造不只是技术上的问题,也需要法律约束。比如,多个国家(包括我国)已经强制要求对AI生成的内容做明确标识,严惩使用音视频合成技术进行犯罪活动的人。只有将合成音视频的非法使用变成高压线,才能杜绝滥用现象。

郭涛认为,目前,具身智能、情感智能等相关技术还不成熟,未来随着相关技术的成熟,或许将实现数字人永生,以数字人的形式生活在元宇宙里面。因此,需通过法律规制、行业自律和技术伦理标准协同治理,确保技术应用符合伦理道德和法律规范,

赵占领表示,技术本身并无善恶之分,关键在于使用它的人。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商家或个人打着情感慰藉的幌子,未经逝者亲属允许,擅自利用这一技术,甚至将生成的影像和声音用于商业活动。这不仅是对逝者的不尊重,更是对亲属情感的二次伤害。 必须明确的是,无论是“复活”亲人还是“复活”明星,AI应用应当遵循一定的伦理,严守法律红线,不能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不能用于违法或者犯罪活动。

此外,赵占领还表示,AI“复活”逝者是把双刃剑,需审慎使用。这项技术虽能弥补情感缺憾,但也可能加深离别之痛。因此应明确技术边界,尊重逝者与亲属的权益。从促进市场规范发展的立场看,监管部门也需要及早研判,拟定合理标准,督促商家有序经营,保护数据安全,避免技术滥用,确保AI“复活”逝者技术能够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健康发展。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相关推荐
好消息!中国救援队救出的52岁缅甸地震幸存者出院

好消息!中国救援队救出的52岁缅甸地震幸存者出院

当地时间今天中午,中国救援队伍救出的缅甸地震幸存者库三伦康复出院。此前,他在废墟中被困超过120小时。他向总台记者讲述了这惊心动魄的五天五夜↓↓库三伦是一名52岁的司机。地震发生时,他在酒店房间,迅速滚入两张床中间。楼板瞬间塌落,他被困在楼板与两床之间的狭小空间内。同住一屋的同事工程师被砸到腰,慢慢

2025-04-05 16:35:00

巴菲特支持特朗普关税计划?回应来了:假的

巴菲特支持特朗普关税计划?回应来了:假的

当地时间4日,美国总统特朗普通过社交媒体“真实社交”转载了一段原本发布在TikTok、后又被搬运至社交媒体X的视频。该视频以“幻灯片+配音解说”的形式,称美国著名投资人、“股神”沃伦·巴菲特支持特朗普政府的关税计划。视频中,播放巴菲特片段的画外音说:“特朗普本月让股市暴跌了20%,但他是故意这样做的

2025-04-05 14:51:00

AI“复活”缅怀逝者  暗藏哪些风险?

AI“复活”缅怀逝者 暗藏哪些风险?

央广网北京4月5日消息(记者汪宁)清明节前一天,浙江嘉兴的朱女士在某电商平台找到一商家,提供了逝世母亲的照片和一些信息,委托商家使用AI技术制作视频,“复活”了去世多年的母亲。朱女士说,视频中,母亲的容貌再次出现眼前,并对她说着一些鼓励话,虽然这只是一个虚拟的视频,却让她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今年清明

2025-04-05 14:29:00

清明算计粉丝,芒果精到难看

清明算计粉丝,芒果精到难看

来源:张书乐会员越分越多,权益越分越少,网友吐槽“吃相太难看了”。怎么办?又一视频平台下调了会员权益。日前,有媒体发现,芒果TV调整了会员可同时使用设备数,3月25日后新订阅的芒果 TV会员,同时使用设备数量由原来的2台改为1台。通知显示,此次芒果TV就同时可使用设备数划分为老会员、新会员和亲密会员

2025-04-05 14:10:00

网络中国节·清明|清明节超15万市民祭扫亲人

网络中国节·清明|清明节超15万市民祭扫亲人

水母网4月5日讯(YMG全媒体记者 刘晓阳 通讯员 王晓鹏 杨晓琴)昨天是清明节,上午,记者在芝罘区殡仪馆和莱山区回龙山功德园看到,在交警和墓园工作人员的引导下,人流、车流能够保持顺畅有序流转。小长假首日,全市23处殡仪服务机构共计迎来154758名市民祭祀亲人。市民提前规划,错峰祭扫,未见车流拥堵

2025-04-05 09: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