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不看年龄看本领的佳话越多越好
4月2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特地来到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为破格晋升为教授的叶紫薇送上聘书。29岁,博士毕业入职不到3年,通过战略性人才职称评审学校提名制度这一超常规方式,“95后”叶紫薇从助理教授破格晋升为教授。
此消息一度登上热搜,可见关注度之高。还未满30岁的“95后”,竟能破格当上名校教授,可见其学术成绩一定超群,也一定有拿得出手的业绩。从启动提名程序,到召开“学院—学部—学校”学术委员会,再到学校审议通过,坚持严格程序和标准,这是属于叶紫薇的故事,也是中国人民大学近年来开展人事人才评价体系改革的又一个生动注脚。
事实上,近年来“90后”“95后”当教授的消息不断进入公众视野。就在日前,出生于1995年4月的冯磊已任东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导/硕导。而翻阅他的学术履历,同样令人赞叹,小小年纪,就凭借其突出的学术造诣成为享誉海内外的知名学者,因此被聘为教授,实至名归。
其实,“95后”当教授博导的人还有很多,学术人才年龄正在变得越来越小,这使一大批青年才俊不断走向学术前台。目前,我国高端人才日趋年轻化,当人们还在谈论“90后”如何任性时,“90后”甚至像叶紫薇、冯磊这样的“95后”大学教授、博导都已悄然登上学术舞台,而且正在走向学术舞台的中心,逐渐成为中坚力量。
2021年,教育部等6部门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到要全力帮助青年教师成长,鼓励高校对出色的青年人才破格提拔、放心使用;按照学科的特点明确青年教师评价考核的周期,支持大胆创新、持续研究。与此同时,高校为了能吸引高水平师资,帮助青年学者尽快成长,给他们开通了“破格晋升”的顺畅通路。
随着人才聘用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淘汰陈旧的人才选拔模式,高校依据本领而非年龄或资历选拔聘用人才的趋势必将进一步显现。总之,不看年龄看本领的“娃娃”教授越多越好,乐见“后浪”凭本事劈波斩浪,一批又一批年轻才俊脱颖而出,这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国家来说都是一大幸事。(刘天放)
来源: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