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贸易及物流均属于中国香港支柱行业。为应对美国大幅加征关税,中国香港特区政府近日积极为相关企业提供支持,在航运等方面亦提出一系列新思路。成效会将如何?
按照中国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公布的对外商品贸易统计数字,3月中国香港特区的有形贸易逆差为454亿元(港元,下同),相当于商品进口货值的9.1%。
在这一逆差数字的形成背后:一方面,继2月出现15.4%的同比升幅后,3月当地商品整体出口货值为4555亿元、上升18.5%;另一方面,同样在2月录得11.8%升幅后,3月当地商品进口货值为5009亿元,也上升了16.6%。
从一季度出口的整体情况来看:一季度商品整体出口货值同比上升10.9%、商品进口货值上升9.8%。一季度录得有形贸易逆差807亿元,相等于商品进口货值的6.4%。经季节性调整后,一季度与上一季度相比,商品整体出口货值上升12.7%、进口货值上升9.9%。
从进出口地区角度来看:3月中国香港输往亚洲的整体出口货值同比上升22.4%。其中,马来西亚升57.3%、越南升41.3%,中国内地升25.4%。与此同时,输往韩国整体出口货值则下跌22.8%;而以进口角度分析,越南升95.1%、马来西亚升46.9%,中国内地则升7.4%。来自韩国的进口货值也出现下跌,跌幅21.0%。
从出口的主要商品大类来看:3月中国香港出口的部分主要货物出现上升,尤其是办公室机器和自动资料处理仪器增512亿元、升133.5%,以及电动机械、仪器和用具及零件增208亿元、升11.1%。
研究上述香港进出口情况,类似数字增减的现象,在一季度已曾多次出现。解释数字为何出现相似变化,其实更为重要。更重要的,则是“抢出口”窗口期已因美国关税政策暂告关闭情况下,中国香港外贸形势将会出现哪些变化,还有哪些努力的空间和方向。以下几点或许较为值得关注:
首先,作为转口贸易中心,中国香港特区的进出口情况与中国内地外贸走势息息相关,且表现在多个层面。
按照4月28日香港特区政府发言人的相关说法,3月中国香港商品出口货值同比急升18.5%背后,输往内地的出口强劲增长,输往其他主要亚洲市场的出口表现参差。输往美国的出口显著上升,输往欧盟的出口录得轻微升幅。
其中的细节之处在于,香港超过九成的出口皆为转口,本地产品的出口占比极低。以出口到美国为例,主要货类为电讯设备、电脑、珠宝首饰等最终产品,基本上都是来自中国内地及东盟等地区的转口货物,并非香港制造产品直接出口。正是这样的贸易结构中,中国香港近年来对美国的整体出口占比逐年下降,从以往的三成左右下滑至近年来的不足一成。美国目前仍是中国香港第二大出口市场,但与中国内地的近六成相比,已差距甚远。
与之相比,中国香港对中国内地、越南及马来西亚等地的出口,其实以“中间件”为主。以目前中国香港出口至东盟的主要产品为例,其中近六成为作为转口商品的半导体、电子管,各式电信设备、电脑、引擎及相关零部件和器具。大致可对应中国香港与中国内地的转口加工货品,以及东盟的主要出口货品。
其次,前述这一存在差别的进出口模式,被学界认为意味着中国香港是中国内地与东盟国家之间输送原料、零部件、半成品和成品等各个生产阶段产出物的中转中心。随着美国对中国内地及中国香港征收145%关税(部分货品叠加税率可高达245%),对中国香港的出口影响,至少要从两方面衡量:
一方面,如只观察近期中国香港对美国的出口数据,当地出口货值仅占整体出口货值的0.1%,再加上转口贸易数字,总出口货值也只占整体的6.5%。这也是部分观点所产生的由来,即从表面看,美国关税虽会导致中国香港的对外贸易受到一定冲击,但整体影响未必十分严峻,即所谓“有点痛,但死不了”的状态。
从另一方面看,相关货值的占比,其实并未包含美国关税影响中国香港的整体情况。按照前述的中国香港与中国内地、东盟等地的经贸网络来看,如果将东盟十国视作一个整体,其目前已超越美国成为中国香港的第二大出口市场,占比达到8.5%。
根据4月初美国发表的所谓“对等关税”列表,税率超过30%的受严重冲击国家中包括柬埔寨(49%)、老挝(48%)、越南(46%)、缅甸(44%)、泰国(36%)和印尼(32%)。这种新的关税部署明显针对东盟国家的“洗原产地”出口模式,被认为会让部分企业的“出海”对策失去作用,进而冲击中国香港与东盟之间的转口贸易。
以中国香港与越南的贸易关系为例,《财经》曾于3月26日刊发报道指出:为应对近年来全球贸易环境巨变,中国香港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签订相关贸易协定加强转口等贸易、本地厂家在东盟等地设厂等。在东盟10国中,越南是中国香港的最大出口目的地及第二大贸易伙伴。两地之间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贸易形态,符合越南作为电子业加工、组装及出口重地的发展定位。
“不少越南(尤其是与中国香港临近的越北地区)出口的产品,其实会先运至中国香港再转口到中国内地以及世界各地。”香港一位贸易界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从越南经中国香港转口返回越南的货物占比近年屡创新高,其实是后者作为区域物流与调拨中心的体现。”
随着越南开始着力压缩前述“洗原产地”模式的空间,这种针对美国市场的合作关系可持续性被认为较低。美国针对东盟的措施包括加强海关查验和原产地审核,“以往简单加工如组装外框、黏合玻璃面板等,达到WTO规定的超过40%附加价值,就能在出口国取得原产地证明的做法行不通了。”中国内地一家在越南设厂的市场人士近日就对《财经》记者指出,“要么继续投资,把更多的加工环节搬到越南从而提升附加值,要么就在墨西哥等关税较低的地方重新设厂,都将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
存在类似“关税洼地”现象的国家和地区,目前还包括中东部分国家、拉丁美洲国家,以及非洲的一些主要国家。与此前一轮关税摩擦时已进行相关布局的物流企业相比,生产性企业将以生产线方式还是以品牌或服务方式出海,目前各方仍在摸索之中。
第三,贸易及物流均属于中国香港的支柱行业,合计贡献约19%的产值及16%的就业。为应对美国大幅加征关税,中国香港特区政府近日积极为相关企业提供支持,在航运等方面亦提出一系列新思路。
以前者为例:香港特区政府近日的主要手段之一,是促请当地银行不要对外贸企业“落雨收伞”;4月28日,香港金管局则宣布其将在“商业数据通(CDI)”框架下成立相关专家小组,旨在善用货运物流数据改良相关企业的贸易融资,实现简化贸易融资流程和人手、提高信贷额度,以及加快提取贷款等目标。
在此基础上,目前各方较为关注的,是香港特区政府受限于财政赤字增加等因素影响,在资助企业开拓新市场等方面的投入稍显“捉襟见肘”。以企业较为关注的支持发展品牌、升级转型及拓展内销的“BUD专项基金”为例,特区政府与企业出资比例从3月起由1比1改为1比3,上限则由100万元减至80万元。
再看后者:4月10日,香港特区政府运输及物流局局长陈美宝在立法会财务委员会特别会议上进行开场发言,透露了当地在运输基建、航空、航运及物流四方面未来的重点工作。
为顺应新变化,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未来也将会重点协助业界开拓新兴市场、寻求新增长点。重要措施之一,是主动出击并“拉货”到港。所谓拉货的含义有二:一、通过推销港口服务,与重庆等制造业较为发达的内陆城市建立跨省的物流通道;二、与更多的大湾区港口商讨类似与盐田港的合作,争取做大出口量。
在此之前,中国香港与深圳盐田这一对相互临近的港口,大致处于按地域进行合作分工(当然也不免竞争)状态。具体而言,来自重庆、成都的商品,以及输往欧美地区的货物,由盐田港负责出口;前往亚非拉美国家和地区的货物,则通过驳船运到中国香港再进行转口贸易。
除了重庆,广西所代表的大西南乃至华中市场,也被当地学界认为是中国香港可积极加强关系的重点地区。在此方面,香港物流商会的一位相关人士近日就指出:可加快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圈及北部湾经济圈,利用北部湾港在陆路连接大西南(包括四川、云南及贵州)及华中地区(湖北武汉)、海上连接粤港澳大湾区,以连通亚洲、南美洲、“一带一路”等国家和地区,携手共建“海铁联运物流大通道”。
“中国香港的航运物流业界要有创新破局执行思维,开拓这北部湾黄金水路大通道,必须积极提早部署及落实对接。”这位人士也指出。
责编 | 要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