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10日,在位于自治区农科院综合试验场的一座出菇室内,自治区农科院植保所食用菌创新团队首席、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新疆综合试验站站长贾培松正与团队成员紧张而有序地忙碌着,采集正在陆续成熟的白灵菇。 (全媒体记者江斌伟摄)
新疆网讯(全媒体记者江斌伟)近日,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新疆综合试验站科研团队成功突破白灵菇选育难题,2024至2025年度首批白灵菇品种选育实验取得阶段性成果,从250余个野生种质甄别出30余个具备优良农艺性状的“潜力股”——核心种质资源,为白灵菇迈向优质品种铺就坚实基础。
4月10日,在位于自治区农科院综合试验场的出菇室内,自治区农科院植保所食用菌创新团队首席、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新疆综合试验站站长贾培松正与团队成员紧张而有序地忙碌着,采集正在陆续成熟的白灵菇。
回到实验室,团队成员取出一盘白灵菇继续开启实验。每一个用于取样的白灵菇,都要依次经过编号、拍照、留档等精细流程,随后严格按照《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白灵侧耳》,科研人员一丝不苟地记录下子实体形态、厚度、大小等20余项原始数据,并存入档案库。这些数据如同开启白灵菇优良品种选育大门的密码,承载着科研人员的心血与期望。
白灵菇,作为新疆本地声名远扬的野生食用菌,俗称阿魏菇,扎根于北疆荒漠独特的生态环境之中。
“预计在3到5年之内会形成1到2个性状比较稳定的可以产业化的品种,在新疆的几个主产区进行示范推广,我们的目标是在新疆品种的覆盖率能达到50%以上,帮助农民提质增产增收。”贾培松说。
贾培松长期致力于野生菌资源保护与利用等研究工作。他说,自2011年起,团队便开启对白灵菇的全方位科研守护。通过资源监测密切关注其在野外的生长动态,并大力推进人工驯化,力求让白灵菇适应人工栽培环境。同时,在全疆精心布局7个野生白灵菇监测点和5个保育区,更是为这一珍稀野生食用菌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为新疆特色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蓬勃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