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荆楚大地的悠悠岁月长卷里,襄阳宛如一颗璀璨明珠,历经千年风雨,沉淀出厚重的历史韵味。在这座古城的时光脉络中,牡丹宛如灵动的诗行,摇曳生姿。它本娇弱,却在这片曾被战火肆虐的土地上,绽放千年而不衰。这看似矛盾的景象,不禁引人发问:究竟是何种力量,让小小牡丹在这充满沧桑的土地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篇章?
当战火的硝烟弥漫襄阳城,当铁蹄的轰鸣震碎往昔的宁静,牡丹,这看似娇弱的花朵,却以顽强的姿态诠释着生命的执着。1940年,日军的铁蹄踏破襄阳城门,城内的牡丹园遭受重创,“十不存一”。然而,一位老花农怀着对家乡文化的赤诚热爱,冒死将几株珍贵的“襄阳红”藏于地窖深处。在那黑暗潮湿的地窖里,牡丹仿佛感知到了守护者的心意,默默积蓄着力量。抗战胜利的号角吹响,劫后余生的牡丹冲破地窖的束缚,重新绽放于阳光之下。花瓣上,似乎还残留着硝烟的印记,那是历史的见证,更是襄阳人不屈精神的象征。从明末僧人将牡丹藏入密室,到抗战时期百姓把名贵品种分散在菜园,襄阳人用最温情的方式守护着最坚韧的文化传承,让牡丹在战火中淬炼出生命的华彩。
时光流转,千年文脉如潺潺溪流,滋润着襄阳牡丹,赋予它独特的文化品格。苏轼笔下“大如盘盂”的习家池牡丹,皮日休诗中“独立人间第一香”的隆中名品,明清时期“士女游观,车马塞途”的赏花盛景,都让牡丹深深融入襄阳的城市记忆。它不再仅仅是一种花卉,更成为了襄阳文化的符号。隆中培育的“卧龙出山”牡丹,花苞期长达月余,盛开时惊艳四方,恰似诸葛亮“十年隐忍,一鸣惊人”的智慧;黄家湾的“月英锦”牡丹晨昏异色,宛如演绎着黄月英“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才情。这些有灵性的花朵,仿佛在诉说着襄阳千年的文化密码,让每一个走近它的人都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魅力。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产业转型的浪潮为襄阳牡丹注入了全新的活力。保康县发现的野生紫斑牡丹含油率达31%,这一发现让牡丹成为了乡村振兴的“金色名片”。在黄家湾牡丹园里,国色天香的牡丹妥妥占据C位,娇艳饱满的花瓣重重叠叠,绽放出最动人的春色。近年来,襄阳以“花”为媒,精心打造六大主题赏花线路,推动“农文旅商”深度融合,开创“赏花经济 +”发展新模式。游客们穿梭于花海之间,感受着牡丹的美丽与芬芳,也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从传统的花卉种植到如今的产业融合,襄阳牡丹在时代的舞台上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如今,漫步在襄阳古城墙上,常常能看到新娘手捧牡丹,笑靥如花。不少年轻人特意选在牡丹花期拍婚纱照,因为牡丹象征着富贵吉祥,也代表着襄阳的文化。从战火中的地窖到新时代的产业链,从文人墨客的诗笺到寻常百姓的生活,襄阳牡丹早已不是普通花卉,而是刻在这座城市基因里的文化密码,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历史传承。
襄阳已备好一城春色,静待八方来客共赴这场与繁花的千年之约。让我们一同走进襄阳,感受牡丹的千年风华,领略这座古城的独特魅力。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王建玲(襄阳市樊城区机关事务服务中心)
责编:丁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