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家瑞
4月5日8时,中石化上海工程公司华昌化工机械厂配件加工车间内,加工班班长张胜武正进行班前安全交底:“今天的任务是完成3套法兰密封面的精加工,公差必须控制在0.03毫米以内。数控车床的切削参数已经精准调试好,任何人不得擅自更改,安全操作是一切的前提。”在这个加工高精度化工机械零配件的车间里,每一位班组员工都深知,安全生产这条弦时刻都不能松。
“安全之星” 照亮安全之路
车间东侧的荣誉墙,最新一期 “安全之星”评选结果刚刚揭晓,女工赵丽华的照片旁,那枚金色五角星在灯光下璀璨夺目。回想起3月21日下午下班前,立式加工中心突然发出异常振动声,赵丽华敏锐地察觉到这绝非正常的切削震颤。她果断按下急停按钮,检查发现刀柄内部出现细微裂纹,若继续使用,刀具断裂飞出的危险一触即发。“这种隐患,仪器很难检测出来,全靠老师傅们口传心授的‘听音辨障’绝活。”赵丽华说道。
“安全之星”评选机制构建了完善的三级奖励体系:发现一般隐患能获 “铜星”,成功避免重大风险可得“银星”,像赵丽华这般预防可能造成人员伤害事故的,则会被授予最高级的“金星”。目前,车间里已经形成“隐患随手拍”风气,每一位积极参与的班组员工,让安全防护网编织得更加细密。
靶向培训让安全融入日常操作
9时,车间培训教室内,季度安全复训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大屏幕上,三维动画生动演示着不锈钢阀体加工时螺旋状切屑的缠绕过程,逼真的画面让人心惊。“这种材料切屑温度高达600℃,一旦缠绕到手上……”参训的20名员工不禁倒吸一口凉气。
“现在请大家佩戴VR设备。”配件加工车间机械技师兼培训干事张玉萌一边说着,一边熟练地分发智能眼镜。新员工陈艳戴上后,瞬间置身于虚拟的数控车床操作界面。当她“不慎”将未夹紧的工件启动时,系统立刻模拟出工件飞出击碎防护门的惊险场景,同时弹出《夹具检查操作规程》全文。陈艳摘下设备时,手心还冒着汗,直呼:“比看100遍安全手册都管用!”
这种沉浸式培训效果显著。采用VR技术后,新员工安全操作达标时间从3个月大幅缩短至6周,老员工违规操作率下降62%。
应急演练争分夺秒守护安全
12时15分,尖锐的警报声如利刃般划破车间的宁静。“冷却液泄漏!立即启动三级响应!” 张胜武的吼声通过应急广播迅速传开。陈艳箭步冲向应急物资柜,但因紧张连续两次输错密码。“深呼吸!左旋45度再按确认键!”张玉萌的及时提醒,让陈艳稳住了心神。取到物资后,两人迅速布置出隔离带。而维修组已干净利落地切断管道阀门,无人机也在上空监测泄漏扩散情况。
“4分58秒,比上月快7秒!”张胜武看着计时器宣布。但在演练讲评时,张胜武依旧严格地揪住细节不放:“陈艳取应急物资时没戴护目镜,若真实泄漏,飞溅的冷却液可能伤眼。”这样的“挑刺”,正是车间应急演练的特色——每次都会设置2~3个隐蔽陷阱。“化工机械加工容不得半点侥幸,必须练到闭着眼都能规范操作的地步。”
科技赋能为安全防护添智慧力量
15时,车间迎来一批特殊“访客”——10台加装智能监测模块的数控车床。技术员正在调试的3号机床格外引人关注:主轴箱上新增的振动传感器小巧如纽扣,却能实时精准捕捉0.01毫米的异常震动。
在车间中央控制室,整面墙的电子屏实时呈现着所有设备的运行状态。突然,代表行车吊装的图标由绿变黄:“吊装重量4.2吨,接近额定载荷!”系统同步向吊装负责人李中伟的手机发送预警。“过去这类报警靠哨声和手势,现在数据直接‘开口说话’。”他边说边迅速调整吊装方案。
时近傍晚,完成班后安全总结的张胜武,认真仔细地检查着每台设备的保养状态。他叮嘱道:“记住咱们车间的信条:精度差一丝,安全失千里。”机床旁的警示灯在暮色中规律闪烁,仿佛在无声地见证着班组员工们为织密安全防护网所付出的努力。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