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阜阳市颍东区有一古镇,名为插花。民间传说:西汉末年,刘秀兵败逃亡至此,被一位头插鲜花的女子救下。刘秀感念其恩,插花由此得名。
来到插花镇,必须品尝极具地方特色的两道美食——一道是有着近200年历史的插花牛肉汤,另一个是近10年来的私域“新宠”瓦大鲜食番茄。
在阜阳,插花牛肉汤与格拉条、太和板面等美食齐名,共同构成该市“碳水天堂”的美誉。据统计,在阜阳市主城区,从事该品牌的店面有70多家,可见这道美食在当地的受欢迎度。
插花牛肉汤缘何深受百姓青睐?日前,中安在线记者来到插花镇,找到了这道美食的传承人——88岁的高文彩老人。
老人介绍,插花牛肉汤起源于清代道光年间,距今已近200年历史,创始人为高建才父子。“高建才是当地一名屠户,以宰牛卖肉为生。由于当时生活水平简陋,牛肉不易存放,于是想方设法熬制出高家牛肉汤。”老人说,插花镇上现有8家牛肉汤馆,经营者均为高氏后人。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老人继承父业。“那时插花火车站还在使用,南来北往的人从插花下车,都要喝一碗牛肉汤。他们都觉得口味很好,有的还请我去日照、徐州等地给他们培训。”

如今,牛肉汤馆在全国遍地开花,做法、用料不一,且花样繁多。而插花牛肉汤则突出原汁原味,历久弥新。其“秘诀”便是坚守传统制作技艺,注重真材实料——一头牛经过十个小时的熬制,捞出牛骨和牛肉,只产出200斤原汤,汤汁浓郁,冷却即成膏状。
插花牛肉汤的搭配也很简单:红薯粉丝、牛肉烫热后盛入碗中,浇上汤汁,撒些蒜黄、香菜,一碗汤底清澈、清淡回甘的插花牛肉汤便可端上餐桌。
记者在插花牛肉汤(高玉宝店)采访时注意到,上午10点之后,便有食客接踵而至。中午时分,店内餐桌座无虚席,店外则停满了车辆,其中不乏外地车牌。赶上周末和节假日,人、车更多,尚需排队就餐。
“插花牛肉汤是好几代人创下的品牌,也是阜阳的传统美食,需要我们年轻一代传承下去。”作为插花牛肉汤第五代经营者,10年前,30岁的高明星从山东一家省属国企辞职回乡,接手父亲经营的门店,“虽然经营店面比上班辛苦,但看到经常有外地人专程过来喝汤、学习,心里还是挺有成就感和自豪感的。”

“酸甜适中、软糯沙瓤、一口爆汁,味道确实很好!”这是很多人第一次品尝瓦大鲜食番茄时的评价。
去年11月底,来自多个国家的驻华使节受邀前往插花镇板桥村瓦大番茄谷参观时,形态饱满、外观诱人的各色番茄立即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当西班牙驻华使馆新闻参赞贝小宇咬下一口,便迅速摘下墨镜,举起大拇指,连连赞赏道:“Very nice!I like it!”
安徽瓦大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徽瓦大”)项目总监亓文明介绍,瓦大鲜食番茄的主要特点是沙瓤多汁、酸甜可口,“每一口都能吃到浓郁的番茄味,仿佛尝到了儿时的味道。”
口味出众,价格自然不菲。据了解,瓦大番茄全国统一定价为15.8元/斤,消费市场供不应求。“70%以上都是通过私域渠道,销往长三角地区。”亓文明说。

而种出“儿时味道”的企业——安徽瓦大则是一家专注于鲜食番茄全产业链发展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自2016年扎根插花镇以来,该公司深度聚焦鲜食番茄产业,注重发展番茄新质生产力。截至目前,安徽瓦大已构建了一总部、四中心和遍及全国七个省市的种植基地,年产鲜食番茄1800多万斤,产值达2.6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安徽瓦大通过土地流转、提供就业岗位、入股分红以及设施租赁等方式,先后在插花镇毛桥村、板桥村建设了瓦大红旗农场和瓦大番茄谷,直接带动就业岗位200多人,帮扶脱贫户、带动脱贫村以及村集体企业资金达4143.85万元,荣获全国首届“万企帮万村”先进民营企业。

一碗牛肉汤、一颗小番茄,原汁原味是它们共同的特点。如何壮大这两道“舌尖”产业,插花镇也有着自己的思考。
“下一步,我们将利用新媒体平台,加强品牌宣传,提升插花牛肉汤的知名度,统一店面、口味、供应,打造全国连锁小吃店。”插花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张勇表示,预计到2025年底,将打造样板店5家以上,旗舰店10家以上,加盟店200家以上,牛肉汤产业链产值突破20亿元。
此外,插花镇还将充分利用安徽瓦大作为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发挥示范作用,通过企业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带动全镇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统筹 文字︱胡广
图片 视频︱张云山
海报 封面︱赵艾凌
校对 编发︱杜程强
实习生︱姜香羽
通讯员︱王锐 高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