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在晨雾缭绕的六盘山麓,宁夏固原市第二中学、弘文中学师生等共3200余人,沿108里崎岖山路徒步往返任山河烈士陵园开展清明祭扫。这项始于1995年的“行走的思政课”,传续三十载,成为全国思政教育范本。
水无常形,却能滋润万物。教育也同水一样,绵绵用力,润物无声,指引着学生成长的方向,引领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当地积极推动思政教育改革创新,以生动的实践,为思政课注入了新的活力,让思政课“走新”又“走心”。
“行走”课堂,让思政教育鲜活起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堂“行走的思政课”,打破了传统课堂的局限,将思政教育从教室延伸到社会各个角落。当日凌晨5时许,学生们高举红旗列队启程,嘹亮的口号划破寂静,整齐的脚步在山谷回响。他们翻越黄茆山、跨越深沟、穿行崎岖林场,毅然踏上特殊行程……诚然,思政课,既是上给学生的,更是上给全社会的。“行走的思政课”,让学生们身临其境,在真实情境中感受历史的厚重、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团结,使思政教育更加可感可知,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
多渠道教学,播撒民族团结的种子。“单丝不成线,孤树不成林。”民族团结是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基石。眼下,这项跨越三十载的教育实践,从单纯的祭扫,到融合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到升华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行走课堂”,其影响正在从六盘山麓扩至神州大地。“用脚步丈量信仰”的思政实践,让塞上江南开满“团结花”,更是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绽放出绚丽的花朵。
久久为功,构建思政教育新格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思政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过程、全方位推进。面对大中小学学生,思政课都要“春风化雨入心间”,怎样才能把“最难讲”讲得最精彩?据报道,经过5小时跋涉,任山河烈士陵园巍然呈现。学生们轻拭碑尘、敬献鲜花,在寓教于学、寓情于景中,增强思政教育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不断夯实大中小学思政课“根基”。
“走新”的是时代,“走心”的思政课更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将思政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民族文化相融合,与时代发展相契合,让思政课真正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金课”,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有力支撑,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更多的智慧和力量。(文/苗瑞祥)
闪电评论,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qilushiping@iqil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