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泉州晚报】
4月2日是第18个世界孤独症日,2025年世界孤独症关注日的主题为:“推进神经多样性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专家提醒,通过观察孩子早期“五不(少)”行为,可帮助家长尽早识别孤独症。
我国学者2020年一项多中心研究分析结果显示,2017—2020年中国6—12岁儿童孤独症患病率为7/1000,与2017年前(26.50/10000)相比呈上升趋势。
晨晨(化名)是一个两岁半的男孩,出生时和其他孩子一样活泼可爱。然而,妈妈渐渐发现他很少与人对视,叫名字时总是不回应,喜欢独自转圈、排列玩具,却从不主动找其他小朋友玩。
一岁半时,晨晨只会含糊地说“爸爸”“妈妈”,两岁后语言甚至出现倒退。焦急的妈妈带他来到当地妇幼保健机构儿童保健科就诊,通过孤独症筛查量表等评估,晨晨在社交互动、语言沟通和刻板行为方面均存在明显异常,建议前往上级医院进一步诊治。
随后他们来到泉州市妇幼保健院(泉州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经过一系列详细专业的检查及评估,确认他患有孤独症谱系障碍。尽管难以接受,晨晨的父母很快投入了早期干预:每周接受结构化行为干预、语言训练和感统治疗等。一年后,晨晨学会了用简单手势表达需求,开始与家人互动,甚至能参与集体游戏。妈妈说:“这条路很难,但孩子的每一点进步都让我们看到希望。”
孤独症谱系障碍,又称为自闭症,是一种发育障碍,影响儿童在社交、沟通和行为方面的发展。孤独症儿童因语言表达能力弱、表达方式匮乏,经常出现哭叫、跳闹、自我伤害、攻击他人等情绪行为。
专家提醒,如果儿童早期出现“五不”行为标志,家长们应提前干预,及时就医,做进一步筛查与诊断,以便能够尽早发现孤独症。以下是“五(少)不”行为的具体表现——
不(少)看:和其他人的目光接触异常,对有意义的社交刺激注视缺乏或减少,对人尤其是人眼部的注视减少;
不(少)指:缺乏恰当的肢体动作,无法对感兴趣的东西提出请求;
不(少)应:对父母的呼唤声充耳不闻,叫名字反应不敏感;
不(少)说:多数孤独症患儿存在语言出现延迟,在与人沟通、游戏或者互动中经常出现困难;
不当行为:指不恰当的物品使用及相关的感知觉异常,包括旋转、排列以及对物品的持续视觉探索。
专家提醒,黄金干预期0—6岁是大脑可塑性最强的阶段,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孤独症儿童的功能。研究显示,3岁前开始接受干预治疗的儿童,约47%能在学龄期融入普通教育环境。
□融媒体记者 张沼婢
责任编辑: 林嵘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